学佛,应当理事并重
来源:上虞通泽寺
2025-03-04
三皈依中,皈依法的愿心,是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其中之所以说当愿众生,表明发的是大乘菩萨与人为善的心,绝不是仅仅为了自己。虽然没有说到自己,但是就自度度他的道理来说,自己当然也是包含在内的。
由此可见,凡是佛教徒皆当应研读经论。
佛教学理甚深广大,佛弟子如果不看经论,可以说是放弃自家的无尽宝藏不要,不仅在自修上有诸多不便,还可能因为不懂得基本的教理为其他人影响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释尊出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世出世诸法,无所不讲,留下三藏十二部博大精深的经典,即是要让后来人能够潜心研究,择法熏修,并不主张抹煞文字。
闻思修三者,是要先经过闻和思,然后才开始修。学习佛法信解行证四个阶段,也是要先解而后行。
三般若,是由文字而起观照,由观照而证实相,若离文字,则后二也难得成就。多参加法席,多听法师开示,自己底下进一步研究,思维实行,这样才会圆满闻思修的作用。
但是,佛教不是只有理论,而是可以实践证明的。真正的佛门善知识,明了理和事是不能偏废的。
拿禅宗来说,要行者注重实践,而不能只是逗留在闻思位上,而不起修。禅净中的任何一门,若是修到成功时,都会圆证理事无碍的境界,历来莲宗大德都精通教义,而禅门祖师所留下来的语录,也与经中所说无别。
可见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在修行的路上,要理事并重,不宜偏废,既要学习教理,思维研究,诵经、坐禅、念佛等一切行门,也都要选择适合的脚踏实地去做。如果只是研究理论,而不愿意行事的人,则不能算是佛教徒。
一切众生,久远劫来,在身口意三业中,就有不少过失,所以才有流转,才有诸苦。
现在要修行,首先要防范三业,从去恶修善上下功夫,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正觉”,可见持戒是见性的基础,也是成佛的基础。
就戒定慧三学来说,其次序是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可知佛菩萨的智慧也是由戒而生,因此佛门弟子,无论出家在家,都应当严持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