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丨寺院藏经楼的“藏”应该怎么读?
来源:通泽寺
2024-08-20
当我们从山门一步步迈进寺院之后,都会发现大多寺院,在中轴线上除了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外,还会有法堂和藏经楼。
法堂,即演说大法之堂(在禅宗门庭称法堂,他宗则称讲堂)。不同寺院根据其传承及特色,法堂名称又会有所不同。
藏经楼往往就设置在法堂楼上,是专供安置藏经的。这里的藏并非隐藏、收藏,而是蕴积的意思,指佛说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藏经。因此,藏经楼不能读作“cáng”经楼,而应读作“zàng”经楼。
“藏经”历史
《大藏经》是将一切佛教经典有组织有系统地汇集起来的佛经总集,简称为《藏经》。其中包含有三藏典籍:“经藏”是佛所说的法要,经佛弟子汇集成文;“律藏”是佛制的戒律,也就是佛弟子的行为规则;“论藏”是佛弟子们对于佛法义理的思辨。
佛法传入中国后,自汉代到隋唐,佛经都靠写本流传,到了晚唐才有佛经的刻本,也有了比较完善的佛经目录,即经录。在中国的经录中,以唐代智昇的《开元释教录》最为精详,该书录有当时已经流传的佛经共五千零四十八卷。
之后历朝历代都以汇编藏经为国家强盛昌明的标志,因此从宋至清,中国可考的藏经就有十多部。宋与辽金汇编了八次,元两次,明四次,清三次。同属汉文大藏经而为国外所修订的,高丽有三次,日本有九次。
汉文大藏经也从开始的五千多卷,发展到了万卷以上,这其中除了翻译为汉文的佛经数量有所增加外,历代编纂者也不断汇集增补了中国历代祖师的经论注疏和史传著作等典籍。此外,还有藏文大藏经和巴利文大藏经等。
“经藏”之惑
面对如此庞大,万卷之多的藏经,想要深入经藏的佛弟子难免会有望洋兴叹之感,不知该从何而入,那么,佛经有这么多部,要怎么才能读完呢?
其实,不同的经典是佛陀在不同情况下宣讲的不同法门,言教虽异,但佛法的原则却是相同的,因此读经要把握两个要点:多读和精读。
多读就是把所有的佛典全部读完,也称“阅藏”,这并非易事。所谓精读,就是通过多次读诵来熟悉经文,做到熟读,乃至可以全文背诵;在此基础上再依靠历代祖师的注疏和法师的讲解,同时以这部经典为主,广泛参考其他的经、律、论,以深入理解经典中的每一句经义。
佛经的义理是相通的,所谓“一门入,门门入;一法通,法法通”,精通一部经典或几部经典的经义,便可以对全部佛法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再去读其他经典就比较轻松了。
譬如现在要完整地读完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并不容易,那就可以先从只有二百六十字的《般若心经》入手。因此,深入经藏并不一定要把整部大藏经都背熟,可以选择一两部与自己相应的经典,深入思惟,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这便是智慧的增长。
另外,佛说的每一部经都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帮助众生获得安乐,每一部经都很好,没必要迷信哪一部经念诵的功德更大。这就好像学校中的各个科目,领域不同,不必强分哪一堂课比较有用。
如果一定说有什么选择上的建议,那就是:能与自己相应的就是适合自己的。比如当看到一部经,让你觉得对自己有帮助,读诵之时心很安定,那就是最好的。
可以将这部经作为自己每日的功课,每日读诵一遍或几遍(适合较短的经典),或者每日读诵一卷或几卷(适合较长的经典);也可以结合祖师大德的注解对这部经深入研究,以这部经为切入点,进入佛法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