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丨苦因何来?苦如何去?
来源:通泽寺
2024-07-27
《阿含经》
《阿含经》是佛教的基本经典之一,音译自梵文Agama,意为“集结教说的经典”。它由众多小经组成,主要讲述了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传教活动言行,同时论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阿含经》的汉译版本有四部,分别为《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这些经典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原始佛教的代表性文献,同时也是印度部派佛教时期所公认的“根本佛法”。
《阿含经》中蕴含丰富的故事与譬喻,皆是佛陀针对弟子及比丘们在修行路途上所遇困惑的回应与精妙指引,这些修行相关的寓言仿佛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古代比丘的修行挑战与当代佛门弟子可能面临的相同难题。
其中某些对话情境,宛如明镜,映照出现代佛门中屡见不鲜的现象。以下精选两则经典故事,以期能为修行者带来深刻的启示与省思。
第二支毒箭
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问比丘们:“一般人都有乐、苦或不苦不乐的感受,有修有证的佛弟子也有这些感受,但和一般人有些什么明显的差别呢?“比丘们答不上来,请求佛陀为大家解说。
佛陀开示道,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甚至于有致命之虞时,心里禁不住地生起悲伤忧愁、痛苦怨叹,继而愤怒迷乱而失去理智。这时,有“身受”与“心受'这两种感受交相增长蔓延。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着马上又中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双重痛苦。
这是因为一般人在欢乐时就纵情享乐,成了欲贪烦恼的奴隶不自知;痛苦时生气不悦,成了嗔患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在不苦不乐时,则浑沌不明,对于苦、乐两种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变化、余味黏着、终是祸患、必须舍离等,都没有真切如实的证知,成了愚痴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
这样,当他快乐时,就被快乐所牵绊;痛苦时,就被痛苦所牵绊;连不苦不乐时,也被不苦不乐牵绊着,这就是深陷“贪嗔痴“,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牵绊的一般人。
但是,有修有证的弟子就不一样了,当他们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甚至于有致命之虞时,心里不起悲伤忧愁、不痛苦怨叹、不愤怒迷乱,所以不会失去理智。这时,他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没有“心受”。就像中了一支毒箭后,不再中第二支。
当他们有乐的感受时,心不染着,所以不会成为欲贪烦恼的奴隶;有苦受时心不染着,所以不会成为嗔患烦恼的奴隶;在不苦不乐时,对苦、乐两种感受的成因、消失变化等有真切如实的证知,不会成为愚痴烦恼的奴隶。这样,就不会被乐、苦或不苦不乐所牵绊,解脱了贪嗔痴的控制。
——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 470 经》
身苦心不苦
佛陀游化到恒河下游北岸的跋耆国,住在设首婆罗山一处有野鹿出没的林中。某日,来了位120岁的老居士那拘罗,他向佛陀顶礼问讯后说:“世尊!我年纪大了,常常为衰弱与多病的身体所苦,行动很吃力,每次来见世尊与几位我敬重的善知识比丘,都很不容易。但愿世尊为我说法,让我长久获益,永远安乐。”
佛陀说,“善哉!正如你所说的,上了年纪的人,身体必然多病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你应当这样学,我的身体虽然病了,但是我的心不病。”那拘罗听后觉得很欢喜,礼谢佛陀后就离开了。
随后,那拘罗愉快地去见正在不远处树下打坐的舍利弗尊者,舍利弗明显看出那拘罗容光焕发、精神愉悦。“刚刚世尊以甘露法灌溉滋润我的身心呢!” 那拘罗转述了佛陀的开示。
舍利弗问,“你何不继续问佛陀,什么情况是心随着身体生病而生病?什么情况是心不随着身体生病而生病?”那拘罗知道舍利弗智慧第一,转而请求舍利弗详加解说。
舍利弗说道:不曾听闻正法的愚痴凡夫,对自己色身的生起、消失、味著、祸患、出离(苦、集、灭、道、味、患、离“七处善”)不能如实了知,就会对色身产生了贪爱执著,以致于以为这是生命主体的“我”,要不,就以色身是“我”所有的而执着于它。所以,当色身发生变化败坏了,心就随之而动,生起忧、悲、恼、苦、恐怖、顾念、不舍、障碍了。
同样的道理,对自己的“受、想、行、识”也一样,一旦以为其中哪一个是生命主体的“我”,或者为“我”所拥有,或者在“我”之中,或者其中有“我”,只要以为生命中有一个不变的“我”是生命的主体,其结果就必然是——色身有苦时,心也跟着苦。
什么情况下,心不会随着身体生病而生病?多听闻正法的佛弟子,对色身的生起、消失等都已如实了知,与之前所说的愚痴凡夫相反,对色身不会贪爱乐著……不认为有生命不变的主体的“我”并产生执着,那么当色身发生变化败坏时,心不会随之牵动,就不会有忧、悲、恼、苦、恐怖、顾念、不舍、障碍了。
听完舍利弗的解说,那拘罗老居士有了深彻的理解与体悟,当下证得法眼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需要靠别人而能解决自己的疑惑,于正法中,心不再畏惧。
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地合掌,对舍利弗说:“大德!我已经证悟,得到超越与度脱。现在,我归依佛、法、僧众,为佛弟子,请当我的见证人。从现在起,我终身归依三宝。”
——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107经》
佛法中所说的苦有两种,身苦和心苦。老病死属于身苦,是色身的自然规律,即使圣者也会存在。
精进修学的佛弟子能看清,色身是五蕴和合的“假我”,就不会为之左右。当然这并不是完全不管,而是该治疗就治疗,该调养要调养,但没有怨忿、抗拒、烦恼的情绪。同时,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恢复健康,即使无法根治疾病,至少也能改善自己与照顾者的生活状态。
除了疾病,在工作、情感、人际等各方面遭遇的挫折也都是这样,看清万事都是因缘和合而来的,因缘不具足则散,本质上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也从来没有“事事皆如我心意”的人生。身已经苦了,只能及时止损,别再苦上加苦,白挨这第二支毒箭,再让自己心苦了。
——节选自 《阿含经故事选》庄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