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丨佛教在谈论“孝”的时候,在谈论什么?
来源:通泽寺
2024-08-06
百善孝为先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
孝德文化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
同样是佛教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内涵
佛门孝谈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一位大孝子,曾到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度化于她;曾在父亲净饭王去世后,亲自为父抬棺。而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孝道的经文,以此来呼吁弟子们懂得知恩报恩,懂得侍奉父母,重视孝道。
《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佛门的一部孝经。地藏菩萨属于大愿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本为古印度婆罗门种圣女,知道自己的母亲到了地狱里面,所以她就念佛供斋。
然而她到地狱之后发现,不仅这一世的父母,而且多生多劫的父母都在地狱里面。地藏菩萨一下子扩大了心量:要度尽地狱所有众生,度尽我多生多劫的父母。她发出惊天动地的大愿:誓度地狱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孝凝聚的一种菩萨的大愿!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传播与发展,并广泛地被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所接受,正是因为它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宗教。
佛教崇尚的这种孝道理念,与中国《孝经》中所说的“大孝孝于天下”的理念如出一辙。佛教中关于孝道的论述,除了《地藏菩萨本愿经》之外,还有如《杂宝藏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优婆塞戒经》、《佛说睒子经》等经典。
崇孝之乡
通泽寺所处的绍兴上虞区自古以来就是崇孝之乡,孝德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几千年的世代相传,成为上虞人民的生命和品行中的精神座标。数千年来,上虞孝风延绵,孝贤辈出,涌现了无数孝行感人的人物,“孝女曹娥”的故事便源于此地。
为持续挖掘孝德文化新时代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虞区还于今年举办了以“明德尚贤 孝行天下”为主题的孝文化活动周,依托本地优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孝德文化资源禀赋,以“孝文化活动周”为平台载体,不断赋予孝德文化新时代内涵,积极擦亮孝德文化的“金字招牌”。
寻经问孝
从一本本佛经中,可以找到恪守孝道,孝顺父母的具体方式,践行弘扬中国优秀的孝德文化。
礼敬父母
《梵网经》载曰:“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名为戒”,“戒”是防非止恶,是制止之意,不让人为非作歹。
即是说,孝就是戒,行孝就像是受菩萨戒一样。在这里,孝就是佛教里的至道之法,就是圆成佛道的至上法门。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知道孝顺,就无法成就佛道了。
奉养双亲
《佛说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经中讲到,要想往生福地,应当勤修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把“孝养父母”放在第一福的首位,足以见出孝道的重要性。
和颜软语
和颜软语就是要对父母和颜悦色,不恶口,不两舌。《杂阿含经》云:“供养父母,及家诸尊长,和颜软语,不恶口,不两舌,常真实言;于悭悋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施,施会供养,等施一切。”
即孝顺父母及尊长,就应该和颜悦色,不恶语相向,不搬弄是非,对待父母要用心、要周到。同时,还要勤于布施、乐于布施,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将众生也看成自己的父母,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道。
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佛教以“慈”为本,以“孝”为体,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美德。佛教推崇和倡导的孝道,是圆融无碍的,既符合世间法中传统的孝道,又符合出世间法中修行成佛的要求。
如果我们按照佛教的孝道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敬奉自己的父母、师长和三宝,不仅能庄严我们的人生,还能广植福德,助力于我们的修行,证得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