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位置: 首页 > 佛教常识

走近通泽|“心学大师”王阳明的陈溪情缘

来源:通泽寺

2024-08-10

上虞区通泽寺址立于陈溪,陈溪山川秀丽,是一个风水宝地。被誉为“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祖籍就在此处,早在南宋初年,其祖王朴之便搬迁至此,开枝散叶,绵延至今。



王阳明对上虞达溪感情极为深厚的,他始终以上虞人后裔自居,常往返于虞地,与上虞的许璋常常一起参禅悟道,与同时代的理学大师上虞潘府也是经常相交的知己,他还常提携上虞晚辈,凡上虞的寺庙请其题字,从来不吝笔墨。


明正德八年癸酉,那一年的夏日,是王阳明与上虞尤其是陈溪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当时他借探亲回家之际,与友人、弟子前往上虞、四明山一带,走访祖籍所在的陈溪,并逗留了三天两晚。他们一路赏景、作诗,“孰非乐,非学也”,充分践行着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留下一段佳话。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明朝中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核心就是“致良知”,在他看来,心即理,心即良知。无论圣人还是凡夫,无论贤士还是愚人,无论学者还是白丁,只要是人,心中皆有良知,良知是永远不灭的光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只要听从良知的命令,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轻松克服,并且不会误入歧途。王阳明的一生中与佛教有深入的交涉,这对他思想的形成和展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与佛教《六祖坛经》有异曲同工之处。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应和了六祖惠能曾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的事情,此中的“无所住”,指的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满街都是圣人”,《六祖坛经》亦有“人人都有佛性”的说法。六祖与王阳明之间虽隔有百年,但是两者的智慧却有共通之处。



在游览陈溪的过程中,王阳明对此地山水赞叹不已。他们游“龙溪”、黑龙潭、中谭、三潭、石笋山、老鹰岩、象鼻洞,并写词作诗来记录此次的游历。王阳明作《赞双笋石》诗:“云根奇怪起双峰,惯历风霜几万冬”,记录了石笋山奇峰怪石、峻岭陡壁、通体浑圆、青峦叠翠的奇异精致。


岁月流转间,陈溪的山川依旧矗立在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之上,上虞区通泽寺以佛陀的智慧教化世人,传递着延续千年的禅意与平和,每一位香客、游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与力量。


Alternate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