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家人在这三个月要安居修行?
来源:通泽寺
2022-05-14
“三月结夏,九旬安居”,结夏安居是僧众修行制度之一。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
安居制度的缘起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佛陀恐出家人外出时误踩踏、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佛陀规定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
安居的地点不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不过,不可在危险、没有救护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的修行。
中国的安居制度
中国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变通之处。古德按气候及风俗民情的实际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中国的夏季,故称夏安居,又称雨安居,或结夏、坐夏、坐腊、结制等。
中国行安居的制度是开始于姚秦时代,其时由于《十诵律》、《广律》等的传译,都详细解说安居的作法,中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唐宋以来,安居制度逐渐成为禅宗丛林道场的清规之一。
此外,丛林寺院参照“结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间,也进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场更进一步实行“结冬参禅”、“结夏讲经”的“冬参夏讲”制度。
安居期间做什么
佛陀时代的结夏安居,佛会讲经说法,很多经典都是在结夏安居期间说的,一起安居的弟子也互相交流学修心得。
现在的结夏安居,僧众每天的五堂功课都是少不了的,除此之外,还有聆听高僧大德的讲经说法,学习经论、戒律、参禅打坐、诵经持咒、敲打唱念、佛门礼仪等各种佛事。
如法如律地学习进修,成就道业,才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荷担如来,弘法利生。其实,佛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等出家众都应行安居。
出家众本来就是专职修道的,结夏安居的重要目的在于策修进道,元照律师说:“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随时警励曰策,三业运善曰修。”不论是古时候的安居,还是现在的安居,都是为了摒弃外缘、收摄身心,策修进道,克期取证。
中国古代的丛林律寺,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以前,禅僧大多居住在律院中,禅门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禅,因此可以说天天都是安居。乃至今日,一般佛教学院的生活,每日阅藏读经、禅修念佛,实质上也就是一种的安居修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