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常发的这八种心,对照自己有没有?
来源:通泽寺
2020-09-19
发心,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因此法师常要求大家学会发心,许多佛弟子对其也并不陌生,常常用发心来相互鼓励。
然而不正确的发心就好像在煮一锅沙子,煮得再久也不能成为佳肴。那我们又该如何发心,又该如何判断自己发心的真伪呢?
发心是修行的基础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劝发菩提心文》
发心立愿,是修行的根本,然而有些佛弟子因为受习气影响,发心往往偏向自利,但不正的发心终有缺陷,无法感得圆满如意的果报。因此法师勉励我们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即平等慈悲之心。
慈心能予乐,悲心能拔苦,就好像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安乐离苦,亦或是大多数养宠物的人都希望宠物能平安快乐,具备这样想法的人便具有慈悲心。
但这样的慈悲心并不平等,因为它仅针对自己的子女,如果是别人的子女便可能漠不关心。我们应像诸佛菩萨一样,发起把众生都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的平等的慈悲心。
辨明真假菩提心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劝发菩提心文》
发心虽重要,但每个人的心愿目标千差万别,如果没有善知识加以分别引导,就好像一盲引众盲,相继堕深坑。
因此法师把所发之心大致分为八类,一共正反四对,下面让我们依次对照,看看自己的发心属于哪一类。
第1对 邪与正
邪心是指发心学佛只为求人天福报,如诵经只为营造一个佛系人设;或是供佛只求积福,能够一夜暴富;亦或是躲入山中打坐,只为逃避尘世喧嚣,享受片刻安宁等等。
与之相反,学佛只求解脱生死便是发正心。因为有生命便有一个承载生命的躯壳(如人、猫、狗、兽等),而有了躯壳,便会有老病死等苦恼的聚集。
因此此生能够有幸为人,得以听闻佛法,最紧要便是解脱离苦,而非享受欲乐,轮回受苦。
第2对 真与伪
真心是指能够坚持自利利他,就算成佛的道路再长、众生顽固难以度化,也能够对此不生厌倦。就像常精进菩萨为了度化一个众生,可以跨越无量劫,也不会心生弃舍。
伪心一般有四种情形,其一是对自己的罪过不加以忏悔。人非圣贤,谁都会犯错,但如果犯错而不加以忏悔改正,反而掩饰隐瞒,外表看似清净,内则充满贪嗔痴等烦恼。
其二是三分钟热度。有佛弟子初学佛时精进不懈、每日定课,但一段时间后,便给自己带孩子、工作忙等理由开始松懈。
其三是虽然也有慈悲心去做好事,但慈悲并不纯正,夹杂着贪名好利之心。
其四是虽然也修五戒十善等善法,但仍不时因贪嗔痴而造作恶业,并不肯忏悔除去,致使所修善法被罪业污染。
第3对 大与小
发小心是只求自保,而发大心就是在发心的时候向佛菩萨看齐,如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一般,愿意挺身而出,广度众生。
因为六道之所以轮转,业果之所以产生都来源于众生,但凡有一个众生未能得度,世界便无法真正清净。如《楞严经》云: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不断,无有穷尽。
我们无时不在起心动念,造作种种善、恶、不记等业,命终时根据业力决定下辈子去哪儿,不断在六道徘徊受苦。若无人发广大心,行广大行,这个受苦的循环终无止息。
第4对 偏与圆
最后的偏与圆相对境界较高。偏是指发心虽真虽正,但在他的眼中仍然有众生与佛的区别,执著于有佛道可成、有众生可度、有能修之我、有所修之法、有众生是我所度、有佛道是我所成。
就像《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而圆则是知道自性与佛性没有区别,迷时是众生,悟时为佛,因而不执著上述种种,正如上述《金刚经》句子的后半句“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图/唐雪凤 卢鹏宇)